轮胎参数含义,解读计算机中常见的参数含义

解读计算机中常见的参数含义 - 菜鸟学院 - 电脑教程网

解读计算机中常见的参数含义

日期:2006-10-12   荐:
  第一章   基 础 篇   “硬件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句话恐怕很多人都说过无数次了。对于这种进步,我们都可以很直观地表述为诸如CPU越来越快、内存越来越大之类。而若要以一个量化的标准体现出来,自然就免不了要和形形色色的数字打交道,比如三年前主流的CPU主频单位是MHz,而现在的主流CPU主频已经达到了GHz,两相对比,由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硬件水平进步的程度。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数字后面,是各种各样的数字单位,它们就像一件件数字的新装,一些琐碎平常的数字就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意义非凡。有趣的是它们的特点也和各式各样的服装一样:有些数字单位外表花哨却没有什么含义,有些数字单位虽然不引人注意却真正是内涵深刻,有些长期被我们误解或是曲解,也有些根本就是不法经销商为一己私利炮制的陷阱……那么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如何看待这些数字的“新装”呢?

  在差不多所有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上,一开始都会提到两个概念:位(bit)和字节(Byte)。前者中文叫比特,一度是IT界的象征之一,它是计算机中最小的信息单位。而字节则是信息的基本单位,通常一个字节都由8个位组成,即1Byte=8bit。二者通常都被简写成b(bit)或B(Byte)。这也成为最易被混淆的两个单位。尤其是在网络设备上,最容易让人困惑。例如,很多人安装了512k的ADSL以后,发现下载速度都在40~50k左右徘徊,于是便怀疑是不是电信运营商搞鬼,其实电信运营商所说的“512k”即指512kbps,而我们下载时的速度通常以kB来计算,512kb/8=64kB,因此运营商并没有任何做得不对的地方。

  此外,bps和Bps还经常用于描述设备接口的传输速度,但是使用范围会略有区别。例如串口和USB接口都是按位来传输数据的,它们的传输速率就以bps来表示,而并口和硬盘接口等是按字节来传输数据的,所以一般用Bps来表示其传输速率。

  

  第二章

  CPU 篇

  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CPU恐怕是他们最早知道的几种能决定电脑档次的配件了。有关于它的各种数字指标也是最引人注意、最能代表一个时期的硬件发展水平的。

  Hz(赫兹):这是在电脑里最为常见的一个数字单位,我们后面会多次碰到它。从物理学角度说,它的定义是波形每秒钟变化或振动的次数,在CPU上,Hz可以用来标示CPU的主频和外频,其中又以主频最为受人关注,通常以MHz(兆赫兹)或是GHz(吉赫兹)为单位出现。它标示了CPU的工作时钟频率,通常标注在CPU的型号中,如Pentium4 2.4GHz,它的主频就为2.4GHz。由于目前CPU的主频大战已经快走进死胡同,Intel和AMD两家目前都开始采用新的标称方法来表示CPU的速度,最典型的就是AMD现在使用的“真实性能标识”法(如图1)。

  主频备受世人关注,却是基于一种错误的认识:电脑的性能由CPU决定,CPU的性能由主频决定。高手们不要笑,在许多书本上,这种观点仍在大行其道误人子弟。其实主频只是体现CPU性能高低的一个方面,CPU的制造工艺、核心、二级缓存的容量等等因素都可以决定其性能水准。而像主板芯片组、内存子系统、存储系统等外在因素也足以左右CPU的性能发挥。

  需要一提的是CPU的外频,这一指标不太引人注意,而且经常有人将它与前端总线(即FSB)混淆起来。其实外频指的是CPU的输入时钟频率,而FSB是指主板的前端总线频率。早期CPU的主频很低,前端总线的频率与外频的频率是一样的,随着CPU主频的不断提高,与外频相同的前端总线频率满足不了CPU的需要,后来Intel设计了“Quad-

  pumped”的前端总线,使前端总线频率增加了4倍。这样,200MHz外频的CPU,前端总线频率就达到了800MHz。

  外频对于CPU的性能来说非常重要,在主频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往往高外频的CPU会有更优秀的性能表现。加之现在的CPU几乎都采取了锁住倍频的措施,所以对于超频爱好者来说,提高CPU的外频不仅是提升性能的主要方法,而且也几乎是惟一的选择。

  CPU的主频等参数可以使用专门的检测软件来检测。如果你使用的是Intel的CPU,可以使用Intel Processor Frequency ID Utility,它的检测结果最为权威真实。如果是AMD的CPU,或是想得到更为全面细致的CPU信息,可以使用CPU-z或是WCPUID,只是它们在鉴别CPU的真伪方面就有所欠缺了。

  Intel Processor Frequency ID Utility V7.0简体中文版下载地址:http//www.skycn.com/soft/3959.Html

  CPU-z V1.22汉化版下载地址:http//www.skycn.com/soft/3943.html

  WCPUID V3.10a汉化版下载地址:http//www.skycn.com/soft/3985.html


  图1 CPU的频率是否代表一切?AMD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进入讨论组讨论。   第三章

  内存篇

  ns(纳秒):以这个单位衡量内存的性能恐怕许多朋友不理解,因为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方法是以内存的工作频率来标示内存的规格,如DDR266/DDR333/DDR400等等。但是我个人始终认为,这个从SDRAM时代开始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指标才是真正界定内存性能的分水岭。简单地说,ns用来表示物理内存和显存的存取速度。其值越小,极限工作频率就越高。计算内存极限工作频率的公式是:

[1] [2] [3] [4] [5] [6]  


  SDRAM极限工作频率=1000/ns

  DDR SDRAM的极限工作频率=(1000/ns)×2

  内存极限频率与ns的关系可以参见表1,可见,当内存的ns值越小时,其工作频率也就越高,性能也就越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显卡上的显存与内存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因此这种对应关系在显存上同样是成立的。

  ns还可以用来标示内存的时钟周期(即TCK,Clock Cycle Time),对于这个东西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不过如果说到CAS等待时间(即CAS Latency,经常简写为CAS或CL)可能大家就有印象了。CAS等待时间(CL)指的是CAS信号需要经过多少个时钟周期之后才能读写数据。通常情况下这一数值是越小越好,但是同时对内存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很多优质内存与杂牌组装条的差距也就在这里:品牌内存在超频工作时,在CAS值设为2.5甚至是2情况下还能稳定运行,而那些杂牌内存此时则已是纷纷落马了。

  Hz:用于标示内存工作频率的单位,主要以MHz(兆赫兹)来表示。目前用于标示内存性能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起源于Rambus的内存带宽标示法,如PC2100、PC2700、PC3200等;另一个就是更为常见的DDR工作频率标示法,如DDR266、DDR333、DDR400等。二者从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是一样的,可以通过“内存带宽=内存运行频率×8Byte(64bit)”的公式来进行换算,如DDR266的内存就可以换算为266×8Byte=2128MB/s,即PC2100。

  Bank:买来了新内存,插上以后却发现系统不能识别全部容量,只认出来一半甚至是根本认不出来,偏偏在销售商那里又一切正常,这种郁闷的事情很多朋友都碰上过吧!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到内存的Bank数。

  传统内存系统为了保证CPU的正常工作,必须一次传输完CPU在一个传输周期内所需要的数据。这种传递是通过主板上的北桥芯片进行的,而北桥芯片到内存的通道的数据位宽就被称之为物理Bank(Physical Bank,简称P-Bank)的位宽。以目前主流的DDR系统为例,CPU与内存之间的接口位宽是64bit,也就意味着CPU在一个周期内会向内存发送或从内存读取64bit的数据,那么这一个64bit的数据集合就是一个内存条Bank。计算机系统可以支持多少个内存Bank通常都是由主板芯片组来决定的,如Intel的845系列芯片组支持4个Bank的内存,如果内存的Bank数超过了4个就不能被主板正确识别。

  应当怎么识别内存的Bank数呢?有不少朋友都认为,单面内存条就是一个物理Bank,双面内存则包含两个。但其实内存是单面还是双面与Bank数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查询内存颗粒的编号、查看系统开机自检画面等方法来判断,不过最简便的方法是通过一个公式来推算:内存条Bank数=颗粒位宽×颗粒数/64bit,例如一根单面8颗粒的256MB DDR内存,其Bank数就应当是8bit×8/64bit=1。

  可以看到内存的参数是比较琐碎的,如果想有个全面的了解可以借助于检测软件的帮助,推荐使用SiSoft Sandra,它的检测项目比较全面,而且操作方便,生成的结果也很简明易懂。

  SiSoft Sandra Pro 2004 SP2b下载地址:http//www.skycn.com/soft/3978.html

  表1 内存/显存极限频率与ns的对应关系表

进入讨论组讨论。   第四章

  驱动器篇

  rpm(rotation per minute,转/分):这是表示硬盘主轴转速的单位。目前主流的台式机硬盘转速为7200rpm,5400转的硬盘尽管具有发热量小、噪音低的优势,但由于性能偏低已淡出市场。10000转甚至更高速的硬盘目前还主要是SCSI硬盘,多用于服务器、图形工作站等高性能平台上,尚未进入主流市场。而在笔记本电脑硬盘上,4200rpm的硬盘仍在大行其道,但性能瓶颈日渐突出。5400转和7200转硬盘正蓄势待发,相关产品已经开始上市,希捷的Savvio的转速甚至已经达到了10000rpm!但笔记本电脑硬盘提速的同时也带来了耗电量猛增的问题,而且价格也不是普通用户能承受的。因此4200转的硬盘还将在很长的时间里继续成为主流。

  转速对于硬盘来说是很重要的,不过目前主流产品的转速已经趋于一致,它已经不是一个决定性的指标。大家更应该注意防范的是少数不法经销商以低速的5400转硬盘冒充7200转硬盘销售的行为(如图2)。

  Mb/s(兆位/秒):用于表示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也叫持续数据传输率)。它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可以明确地表示出硬盘的实际读写速度。由于目前内部数据传输率仍然是系统的瓶颈所在,因此对于硬盘来说,这一指标也直接决定了硬盘的性能高低。它取决于硬盘的主轴转速和盘片的单碟容量,以及控制器和缓存的速度。一般来讲,硬盘的转速相同时,单碟容量大的内部传输率高;在单碟容量相同时,转速高的硬盘的内部传输率高。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里的Mb/s与下面介绍的MB/s并不是简单的1Byte=8bit这样的换算关系。因为这个数值是磁头处理二进制0/1信号(即bit)的纯理论性能,而磁头处理的信号很大部分并不是用户需要的数据(存入的数据都是经过编码的,包含许多辅助信息),因此是不能以字节为单位的。遗憾的是很多“高手”甚至是一些媒体仍在想当然地将内部传输率折算成MB/s,误导消费者。

  MB/s(兆字节/秒):用于表示外部数据传输率(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或接口传输率),指从硬盘的缓存中向外输出数据的速度。目前ATA133技术规格的理论外部数据传输率已经达到了133 MB/s。而采用最新的Serial ATA接口标准的Serial ATA硬盘,其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我们一般说的ATA33/66/100/133等规范就是建立在外部传输率的基础上的,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内部传输率的限制,通常都不能达到这样的速度。

 [1] [2] [3] [4] [5] [6]  


  ms(毫秒):这一单位可以用于表示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平均访问时间等参数。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头至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它描述硬盘读取数据的能力,单位为毫秒。该参数由转速、缓存、单碟容量等等多方面性能综合决定,是一个总体的性能指标。相对来说,单碟容量更大的硬盘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也更少,从而平均寻道时间也会减少,硬盘速度就更快。

  平均潜伏时间(Average latency time):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然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到磁头下的时间,一般在2ms~6ms之间。为什么我们说7200转的硬盘比5400转的硬盘要快?就是因为7200转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时间较短,进而降低了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通常是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之和。平均访问时间最能够代表硬盘找到某一数据所用的时间,越短的平均访问时间越好。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不少硬盘广告之中所说的平均访问时间大部分都是用平均寻道时间所代替的。

  最后还要特别指出一个极易让初学者感到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硬盘的实际容量与标称的容量总是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差距。例如80GB硬盘的实际容量大概是74GB的样子,还有近6GB的空间哪里去了?这实际是单位换算不同导致的,在计算硬盘容量时,硬盘厂商使用的换算标准是1k=1000,然而在各种分区软件里使用的换算标准则是1k=1024,以这样标准来计算,80GB硬盘的实际容量应当是80×1000×1000×1000/(1024×1024×1024)=74.50GB左右,原来这些“失踪”的空间其实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

  要想检测硬盘的相关参数,可以使用前面介绍的SiSoft Sandra,它的介绍是比较详细和全面的。


  图2 硬盘的SATA时代已经到来,它对于改善存储系统的瓶颈地位有很大的帮助。图中为西部数据万转SATA硬盘WD740。进入讨论组讨论。   第五章

  显卡篇

  Hz(赫兹): 与CPU和内存一样,这个单位用于标示显卡的GPU和显存的工作频率,一般单位都是兆赫兹。与CPU类似,GPU的工作频率也在飞速上升,而且它在整个显卡中的作用也和CPU一样,非常重要,但是绝非惟一的决定性指标。很多对显卡超频过的朋友都知道,为显存超频的效果往往比为显示核心超频的效果好得多。可见目前制约显卡性能的绝非仅仅只是GPU的频率而已。

  ns:这是用于衡量显存速度的指标,它可以直接决定显卡的超频潜力。关于此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前面的内存部分。

  bit(位):这一单位在显卡上主要用于标示各种带宽,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显存的位宽和带宽。显存位宽指的是显存颗粒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位宽,一般有8bit、16bit、32bit等等。而显存带宽就是显存每秒钟提供最大的数据交换量。显存带宽由显存位宽和显存频率以及显存颗粒数共同决定,即显存带宽=显存位宽×显存频率×显存颗粒数/8。

  显存位宽缩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很多显卡厂商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在显卡上使用了较低带宽的显存,导致显卡性能大幅下降,惹得一片怨声载道。像低端市场的主力产品GeForce MX440显卡就曾经是低带宽显存的“重灾区”。许多厂商为其搭配的是64bit的显存,然后以较低的价格销售给不知情的消费者。那么这种规格缩水的显存的性能到底会低下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不妨让事实来说话吧。

  以笔者的七彩虹MX440为例,这块显卡配备了4片共计64MB显存,显存位宽为128bit,显存速度为3.3ns,根据前面所介绍的公式可知它的显存带宽为8864MB/s,而如果使用了缩水的64bit位宽的显存,则带宽会剧降到4432MB/s!那失去的这些带宽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在1024×768×32位色的显示模式下(这也是主流的17英寸显示器的标准分辨率),以60帧/秒的速度打游戏,则要求内存带宽至少应为2.3GB/s,如果提高了分辨率或是刷新率,或者是打开了全屏反锯齿等功能,则对带宽的要求将会更高!由于可见低位宽对显卡性能的影响是多么大(如图3)。

  要想查看显卡的相关信息,特别是显存的位宽情况,推荐使用Everest Professional(如图4)。乍听起来好像很陌生,其实它的前身就是著名的检测软件AIDA32。EVERESTPro V1.10.108 汉化版的下载地址是:http//www.skycn.com/soft/8258.html



  图3 双“128”的双敏GeForce4 MX440显卡


  图4 EVEREST Pro 检测到的显卡数据,请特别注意图中标示的显存位宽和带宽。

  

  第六章

  显示器篇

  inch(英寸):用于标示显示器显像管尺寸的单位,与电视机一样,指的都是显像管对角线的长度。这是一个外在感觉最为直观的指标。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CRT显示器存在“最大可视面积”的限制,即显示器的边框也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因此常见的17英寸纯平显示器的实际对角线长度大概在15.8~16.1英寸左右。而液晶显示器在这方面的限制就很小,这也就是为什么15英寸的液晶显示器看上去和17英寸CRT显示器屏幕差不多,17英寸液晶显示器看上去和19英寸的CRT显示器的屏幕差不多的原因(如图5)。

  Hz:看到这张老面孔,先别急着换“台”——因为接下来的内容将和你宝贵的眼睛息息相关。Hz在显示器上可以用来作为行频、场频和带宽的单位。行频:指电子枪每秒钟在屏幕上从左到右扫描的次数,又称水平扫描频率或水平刷新率,以kHz为单位。它越大就意味着显示器可以提供的分辨率越高,稳定性越好。

 [1] [2] [3] [4] [5] [6]  


  场频:指每秒钟屏幕刷新的次数,又称屏幕的垂直扫描频率或垂直刷新率,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刷新率”,它是以Hz为单位的。注意,这里的所谓“刷新次数”和我们通常在描述游戏速度时常说的“画面帧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后者指经电脑处理的动态图像每秒钟显示显像管电子枪的扫描频率。而场频与图像内容的变化并没有任何关系,即便屏幕上显示的是静止图像,电子枪也要照常更新。场频过低会导致屏幕有明显的闪烁感,即稳定性差,容易造成眼睛疲劳。从1997年开始,VESA组织规定85Hz逐行扫描为无闪烁的标准场频,即显示器在场频达到85Hz时的最大分辨率,才是真正的最大分辨率。这也是“只有刷新率达到85Hz的显示器才能保护视力”这一说法的由来。但是这一说法却往往被曲解为“带宽”,导致场频与带宽的概念的混淆。

  由于液晶显示器的原理与传统的CRT显示器完全不同,因此液晶显示器通常不会很强调刷新率这一指标,大家也不必很看重这一点。在实际使用中也是这样,一般液晶显示器使用系统默认的刷新率即可,强行将刷新率提到85Hz以上往往会引起显示器黑屏从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带宽:每秒钟电子枪扫描过的总像素数,等于“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场频(画面刷新次数)”,从这一定义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将带宽与场频混为一谈。带宽采用的单位为MHz。带宽是显示器最基本的频率特性,它决定着一台显示器可以处理的信息范围,就是指电路工作的频率范围。显示器工作频率范围在电路设计时就已定死了,主要由高频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决定,但高频电路的设计相对困难,成本也高且会产生辐射。高频处理能力越好,带宽能处理的频率越高,图像也更好。

  每种分辨率都对应着一个最小可接受的带宽,如果带宽小于这一可接受数值,显示出来的图像会因损失和失真而模糊不清。因为显像管电子束的扫描过程是非线性的,能够为人眼所看到的部分仅仅是扫描线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计算带宽的时候还应该除以一个“有效扫描系数”,一般取值为0.6~0.7左右,所以实际的带宽应大于理论值。可接受带宽的一般公式为:可接受带宽=水平像素(行数)×垂直像素(列数)×场频(刷新频率)/有效扫描系数(一般为0.6~0.7)。例如,解析度1024×768、刷新频率85Hz的画面,在有效扫描系数为0.7的情况下所需要带宽大约为97MHz。

  ms(毫秒):对于液晶显示器而言,毫秒是一个颇受关注的单位,由此也诞生了不少的炒作和混乱。它主要用来表示显示器的响应时间。由于与生俱来的缺陷,液晶显示器响应时间过长一直是它的一大硬伤。那些画面残影和鼠标拖尾使得液晶显示器在游戏、视频播放等方面表现尴尬。为了缩短响应时间,改善显示效果,各个厂商都做出了不懈地努力,目前普及型液晶显示器最低响应时间已经只有12ms,理论上每秒可以显示83帧画面,而且价格也不算很昂贵。

  一般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只和它所使用的面板有关系,有能力生产这种面板的厂商屈指可数。但是某些厂商却通过偷换概念愚弄消费者,它们宣称自己的产品响应时间只有不可思议的XXms,但当用户在实际使用时发现屏幕上“鬼影重重”,与自己的预想有很大的差距。问题就出在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分为下降时间(Tr)和上升时间(Tf)两部分,我们平常所说的响应时间应该是这两个时间之和,而这些商家为了提高产品销量而蒙骗消费者,只单单标注了其中一个时间来作为响应时间。因此消费者在采购液晶显示器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商家的一面之词所迷惑。

  想了解显示器的相关参数可以使用前面介绍的EVEREST Professional,也可以使用Powerstrip。 PowerStrip V3.54.463的下载地址:

  http//www.skycn.com/soft/2378.html



  图5 与传统的CRT显示器相比,液晶显示器的关键性指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很多观念都不再适用。图中为EIZO的FlexScan L767 液晶显示器。进入讨论组讨论。   第七章

  声卡、音箱篇

  bit:关于声卡的话题本来不多,但是关于声卡的“位数”问题因为存在很多的误解,需要向大家澄清。

  bit在声卡上主要用于表示声音的采样信号的位数,也可以理解为声卡处理声音的解析度。现在有很多无知商家宣称其销售的声卡是“32位”、“64位”甚至是“128位”的,这根本是误导!目前市面上所销售的主流声卡大多是16位的,已经足够满足我们的日常使用需要,只有德国坦克和创新的Audigy2等少量高端产品可以达到24位的采样精度(如图6)。那么那些“32位”、“64位”和“128位”又是什么意思呢?通常这是指它们的最大复音数是32或64个,也就是在利用波表合成器播放MIDI时,最大可同时发音数是32或者64个,这只在播放MIDI时有效,而声卡采样精度仍然是16位的,即便是高档的专业数字录音器采样精度也只能达到20位。

  Hz:在声卡上,Hz可以用来作为声音采样频率的单位,一般都以kHz表示。采样频率指每秒钟采集信号的次数,现在的主流声卡一般采用11kHz、22kHz和44kHz的采样频率,频率越高,失真越小,但是文件体积也相应增加。在录音时,文件大小与采样精度、采样频率和单双声道都是成正比的,如双声道是单声道的两倍,16位是8位的两倍,22kHz是11kHz的两倍。

  在音箱或是耳机上,Hz则通常用来计量音箱或耳机的频响范围,如某音箱的频响范围是50Hz~20kHz,就表示这只音箱可以播放50Hz(低频)~20kHz(高频)之间的各种音乐成分(如图7)。

  想要全面测试声卡、音箱、麦克风等音频设备的相关数据,可以使用PassMark SoundCheck。SoundCheck 2.0 Build 2001的下载地址是:

  http//www.mydrivers.com/tools/dir11/d4682.htm



 [1] [2] [3] [4] [5] [6]  

  图6 创新的Audigy2是不多的几种能实现24位采样的声卡之一。请注意图中的24bit标志。


  图7 经典的漫步者R1900TⅢ,高性价比的典范。

  

  第八章

  外设篇

  dpi(dots per inch,点/英寸):这是一个承载了太多光环和误解的单位。它本来是一个印刷单位,在计算机领域通常用于表示扫描仪或是打印机的成像精度(请注意打印机和扫描仪对dpi的定义并不完全一样)。后来随着光电鼠标的大规模普及,又被用来表示光电鼠标的所谓“精度”,而眼下关于“dpi值越高的鼠标其定位精度越好”的说法甚嚣尘上,以罗技的MX系列为代表的高dpi设计的鼠标也因此热卖。

  乍一听,800dpi的鼠标每英寸可以分辨出800个像素点,400dpi的鼠标只能分辨出400个,800dpi的鼠标显然定位精度要高于400dpi的鼠标,但是仔细想一下,同样要移动800个像素点,前者需要移动一英寸,后者则需要移动两英寸,根据生活常识,则应该是400dpi的鼠标定位更为精确。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悖论,就在于“dpi至上论”者其实没有搞清dpi的确切含义,从本质上说,出身于打印机和扫描仪的dpi完全是一个静态的工作指标,而鼠标的dpi指的是在设备移动过程中所返回的坐标数量,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所以应当用我们下面将要介绍到的cpi描述更合适一些。

  此外,在最讲究定位精度的设计行业,使用的轨迹球一般只有区区300dpi,这也证明鼠标的定位精度与dpi的高低并不是一种对应的关系。那么dpi的优点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刚才我们谈到,移动800像素,高dpi的鼠标只需要移动一英寸,而低dpi鼠标的移动距离会加倍,可见高dpi的鼠标在反应速度和加速性能上优势明显。在激烈对抗的FPS游戏中,快速的转身和流畅细腻的大范围运动对于玩家的生死存亡是至关重要的。这才是那些高dpi鼠标的价值所在(如图8)。

  cpi(counts per inch,采样数/英寸):光电鼠标引擎的主要提供者安捷伦提出的一种用于标示鼠标精度的计量单位。光学引擎的成像原理其实就是显微照相,其cpi水平就相当于照相细节的放大清晰度。显然这个放大清晰度和照片的尺寸是没有关系的,它只取决于光学组件的放大率,也就是说即便你把CMOS换成原来的一半大小,也只会使采样的影像变得更小,但是细节和清晰度不会改变。从严格意义上说,以它来代替我们上面所说dpi来标示鼠标的定位精度更为恰当,或者也可以说长期以来我们都是错误地将cpi表述成了dpi。关于它的种种话题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次/秒:用于表示“像素处理能力”的单位,因为传统的采样频率等参数已经不能充分说明光学引擎的实际性能,还容易导致观念上的混乱,所以罗技和安捷伦都已经慢慢在淡化这些概念,将采样频率与CMOS尺寸和DSP处理能力结合起来整合为“像素处理能力”。这个指标代表光学引擎综合采样的运算性能,较为科学(如图9)。


  图8 微软的经典之作IE3.0的出现,同时也将“dpi至上论”推上了顶点。


  图9 单从数字指标上看,罗技的MX光学引擎性能相当优秀。图中是罗技最新推出的MX510。进入讨论组讨论。   第九章

  不可忽视的“小节”

  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些单位,在电脑上还有一些需要加以重视的单位。也许它们很琐碎,但是对于你的电脑来说很可能是具有特别的意义的。

  W(瓦特):电功率的度量单位,在电脑上主要用于表示各个部件的功率输出或是消耗情况。大家平时关注得更多的是机箱电源的输出功率。随着机箱里大功率配件的增加,电源的重要性在不断地上升,而电源市场曾一度非常混乱,特别是虚标功率的情况非常突出。有些电源采用偷换概念的方式,将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叫峰值功率)作为额定功率标出,而在实际使用中,这种最大功率只能维持极短的时间,是根本没有意义的。还有些电源,甚至是一些名牌产品,也有意无意地在产品型号上做手脚,例如将280W的产品型号标成XX300,消费者购买时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好在现在国家对电源等产品开始实行强制3C认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种风险(如图10)。

  rpm:配件的功耗在上升,发热量在上升,我们机箱里风扇的数量也与日俱增。rpm就是用于衡量风扇转速的单位。在扇叶长度、叶片数相同的前提下,rpm高的风扇肯定风量更大,散热效果更好,但是噪音和震动也会更大。因此在购买散热风扇时,应当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再作定夺,转速绝非惟一重要的指标。例如我使用的Tt机箱风扇在开到最大挡时,机箱温度可以下降4℃~5℃,但产生的噪音足以压过你说话的声音。因此,现在的一些中高端散热风扇都开始强调使用的舒适性,降低风扇转速,转而在风扇口径、扇叶、散热片等方面做出优化,如AVC的经典之作112C86就是在散热效率和噪音水平上实现了较好的平衡,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如图11)。

  CFM(Cubic Feet Per Minute,立方英尺/秒):风扇转速并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风扇的散热能力,接下来介绍的CFM相对来说就更有说服力一些。它是表示风量的单位,简单地说,就是表示风扇能吹出多少风来。但是测量CFM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普通用户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这一数字也仅仅只能供我们参考。


  图10 随着配件的功耗屡创新高,电源的重要性也日俱增。



 [1] [2] [3] [4] [5] [6]  

  图11 对于散热风扇而言,纯粹地强调转速绝非明智之举。图中为全铜材质的Tt金星12 K8风扇。进入讨论组讨论。

(出处:http://www.sheup.com)


 [1] [2] [3] [4] [5] [6] 


  此外,在最讲究定位精度的设计行业,使用的轨迹球一般只有区区300dpi,这也证明鼠标的定位精度与dpi的高低并不是一种对应的关系。那么dpi的优点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刚才我们谈到,移动800像素,高dpi的鼠标只需要移动一英寸,而低dpi鼠标的移动距离会加倍,可见高dpi的鼠标在反应速度和加速性能上优势明显。在激烈对抗的FPS游戏中,快速的转身和流畅细腻的大范围运动对于玩家的生死存亡是至关重要的。这才是那些高dpi鼠标的价值所在(如图8)。

  cpi(counts per inch,采样数/英寸):光电鼠标引擎的主要提供者安捷伦提出的一种用于标示鼠标精度的计量单位。光学引擎的成像原理其实就是显微照相,其cpi水平就相当于照相细节的放大清晰度。显然这个放大清晰度和照片的尺寸是没有关系的,它只取决于光学组件的放大率,也就是说即便你把CMOS换成原来的一半大小,也只会使采样的影像变得更小,但是细节和清晰度不会改变。从严格意义上说,以它来代替我们上面所说dpi来标示鼠标的定位精度更为恰当,或者也可以说长期以来我们都是错误地将cpi表述成了dpi。关于它的种种话题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次/秒:用于表示“像素处理能力”的单位,因为传统的采样频率等参数已经不能充分说明光学引擎的实际性能,还容易导致观念上的混乱,所以罗技和安捷伦都已经慢慢在淡化这些概念,将采样频率与CMOS尺寸和DSP处理能力结合起来整合为“像素处理能力”。这个指标代表光学引擎综合采样的运算性能,较为科学(如图9)。


  图8 微软的经典之作IE3.0的出现,同时也将“dpi至上论”推上了顶点。


  图9 单从数字指标上看,罗技的MX光学引擎性能相当优秀。图中是罗技最新推出的MX510。进入讨论组讨论。   第九章

  不可忽视的“小节”

  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些单位,在电脑上还有一些需要加以重视的单位。也许它们很琐碎,但是对于你的电脑来说很可能是具有特别的意义的。

  W(瓦特):电功率的度量单位,在电脑上主要用于表示各个部件的功率输出或是消耗情况。大家平时关注得更多的是机箱电源的输出功率。随着机箱里大功率配件的增加,电源的重要性在不断地上升,而电源市场曾一度非常混乱,特别是虚标功率的情况非常突出。有些电源采用偷换概念的方式,将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叫峰值功率)作为额定功率标出,而在实际使用中,这种最大功率只能维持极短的时间,是根本没有意义的。还有些电源,甚至是一些名牌产品,也有意无意地在产品型号上做手脚,例如将280W的产品型号标成XX300,消费者购买时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好在现在国家对电源等产品开始实行强制3C认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种风险(如图10)。

  rpm:配件的功耗在上升,发热量在上升,我们机箱里风扇的数量也与日俱增。rpm就是用于衡量风扇转速的单位。在扇叶长度、叶片数相同的前提下,rpm高的风扇肯定风量更大,散热效果更好,但是噪音和震动也会更大。因此在购买散热风扇时,应当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再作定夺,转速绝非惟一重要的指标。例如我使用的Tt机箱风扇在开到最大挡时,机箱温度可以下降4℃~5℃,但产生的噪音足以压过你说话的声音。因此,现在的一些中高端散热风扇都开始强调使用的舒适性,降低风扇转速,转而在风扇口径、扇叶、散热片等方面做出优化,如AVC的经典之作112C86就是在散热效率和噪音水平上实现了较好的平衡,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如图11)。

  CFM(Cubic Feet Per Minute,立方英尺/秒):风扇转速并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风扇的散热能力,接下来介绍的CFM相对来说就更有说服力一些。它是表示风量的单位,简单地说,就是表示风扇能吹出多少风来。但是测量CFM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普通用户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这一数字也仅仅只能供我们参考。

 [1] [2] [3] [4] [5] [6] [7] [8]  



  图10 随着配件的功耗屡创新高,电源的重要性也日俱增。


  图11 对于散热风扇而言,纯粹地强调转速绝非明智之举。图中为全铜材质的Tt金星12 K8风扇。进入讨论组讨论。

(出处:http://www.sheup.com)


 [1] [2] [3] [4] [5] [6] [7] [8]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