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2 工作原理,DDR2原理与新技术全接触

DDR2原理与新技术全接触 - 电脑诊所 - 电脑教程网

DDR2原理与新技术全接触

日期:2006-11-01   荐:
  夏季已置,在五一这举国同庆的节日里,小迈加班给大家带来此篇文章,希望在休闲之余大家的技术能更进一步。近来,诸多全新的可以代表新一个PC年代到来的技术都已浮出水面,比如传说中ATIX800系列将采用的PCI-EXPress技术,intel下一代主板标准BTX规格技术,在这些全新技术领域中,都将涉及到我们今天的主题,DDR2技术,针对当前标准DDR技术的下一代内存技术。

  我们今天讲到DDR2技术,其实,已经有很多厂商已经推出了DDR2内存成品出现于市面上,虽然DDR2技术还没有应用于桌面PC平台,但是象征着这些厂商世界领先的技术实力。例如:Micron,CrUCial,Kingston,Corsair。 一:DDR2简介:   DDR2是由JEDEC( JEDEC (Joint Electron Device Engineering Council),电子元件工业联合会。JEDEC是由生产厂商们制定的国际性协议,主要为计算机内存制定。工业标准的内存通常指的是符合JEDEC标准的一组内存。)定义的全新的下一代DDR内存技术标准,将在intel下一代BTX规格的代号Alderwood的i915P芯片组和代号Grantsdale的i925X芯片组中被完整支持。AMD方面还没有正式宣布下一代芯片组是否完整支持DDR2。

二:DDR2技术规格   DDR2内存起始频率将从DDR内存最高标准频率400Mhz开始,现已定义可以生产的频率支持到533Mhz到667Mhz,标准工作频率工作频率分别是200/266/333MHz,工作电压为1.8V。DDR2采用全新定义的240 PIN DIMM接口标准,完全不兼容于现有DDR的184PIN DIMM接口标准,这就意味着,现有所有DDR标准接口的主板,无法使用DDR2内存。这将成为DDR2内存标准普及的一大障碍,幸而INTEL下一代平台将完整支持240PIN的DDR2接口,给DDR2在2005年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相信大家都已经看见,市面上已经推出多款采用DDR2显存的显卡产品。然而,应用再显卡上的DDR2内存生产标准与方式是与桌面系统应用上的DDR2技术截然不同的,再次篇文章暂不作详细分辨,不过大家要清楚为什么显卡上已经可以大量应用而桌面系统还不行。

    DDR2内存技术相对于上一代标准DDR技术,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说,虽然DDR2和DDR一样,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延和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DDR2内存可进行4bit预读取.两倍于标准DDR内存的2BIT预读取,这就意味着,DDR2拥有两倍于DDR的预读系统命令数据的能力,众看官时看到此处,是否已经明白了什么,认为为此,DDR2则简单的获得两倍于DDR的完整的数据传输能力。那么笔者告诉您,DDR2 400Mhz 同样命名为PC3200,请继续看下去,为什么呢?   DDR2内存技术最大的突破点其实不在于看官们所认为的两倍于DDR的传输能力,而是,在采用更低发热量,更低功耗的情况下,反而获得更快的频率提升,突破标准DDR的400MHZ限制。看起来,这似乎更神奇,突破最高频率限制,竟然还能降低发热量和功耗?虽然DDR2技术还采用了几种全新技术配合完整以上能力,然而关键还在于4BIT的预读取能力,笔者将带大家一步步看来。 三:DDR2频率与带宽   下表列除了已经发布的三种DDR2内存标准的频率与带宽,值得注意的是,DDR2 400Mhz 与DDR400Mhz 的所拥有的带宽是一样的3.2GB. 还有,在双通道内存技术的辅助下,667MHZ的DDR2将最高提供10.6GB/S的惊人带宽!

  DDR2内存起始容量为256MB,往上可支持到512MB,1G。在桌面系统上提供了充足的容量保障。理论上DDR2内存颗粒所拥有的高密度特色,可以支持最高4G以上的容量,从而广泛应用于专业领域。更也许会在未来几年内,给PC系统带来nGB级的超级容量。

  DDR2标准规定所有DDR2内存均采用FBGA封装形式。不同于目前广泛应用的TSOP, TSOP-II封装形式,FBGA封装提供了更好的电气性能与散热性,为DDR2内存的稳定工作与未来频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目前应用再显卡上的DDR2内存颗粒也全部采用的FBGA封装模式。DDR2内存采用1.8V电压,相对于DDR标准的2.5V,降低了不少,从而提供了明显的更小的功耗与更小的发热量,这一点的变化是意义重大的,同样也让DDR2内存更适应与笔记本与膝上电脑。既然能以这么低的电压工作,是如何实现频率提升的呢? 四:DDR2工作原理   大家都知道,内存基本工作步骤分为: 从系统预读数据-----保存在内存单元队列------传输到内存I/O缓存-----传输到CPU系统处理。我们从下图分别分析DDR与DDR2的运作模式。

  如图所示,DDR内存采用200MHZ的核心频率,通过两条路线同步传输到I/O缓存,实现400MHZ的是实际频率。

    DDR2采用100MHZ的核心频率,通过四条传输路线同步传输至I/O缓存,同样实现400MHZ的实际频率。       聪明的看官已经看出来其中奥妙。正是因为DDR2可以预读4BIT数据,所以,可以采用四路传输,而由于DDR只能预读2BIT数据,则只能采用200MHZ的两条传输线路实现400MHZ。这样,DDR2就完全实现了在不降低总频率的情况下,将核心频率降低到100MHZ,从而很轻松能够实现更小散热量,更低电压要求。而且,核心频率可以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133*4 ,166*4 ,最大200*4达到800MHZ的程度。然而,大家都知道,更低的内存延迟,能带来更高的性能,然后,在DDR2中,为了保证4路传输的稳定流畅性,避开电气干扰与数据冲突,采用了稍大于DDR的延迟设定。相信聪明的看官也能看出来,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远见的设计。

五:DDR2的全新特征技术   了解了DDR II的技术原理,再来看看DDR II的三个主要新特征:它们分别是OCD、ODT和Post CAS。

  OCD(Off-Chip Driver),也就是所谓的离线驱动调整,DDR II通过OCD可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DDR II通过调整上拉(pull-up)/下拉(pull-down)的电阻值使两者电压相等。也就是Pull-up=Pull-down。使用OCD通过减少DQ-DQS的倾斜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通过控制电压来提高信号品质。

  ODT是内建核心的终结电阻器,我们知道使用DDR I SDRAM的主板上面需要大量的终结电阻,至少每根数据线需要一个终结电阻,这对主板来说也是不小的成本。信号线上使用终结电阻是为了防止数据线终端反射信号,因此需要一定阻值的终结电阻器。这个阻值太大或者太小都不好,阻值较大线路的信噪比较高但是信号反射较为严重,阻值小可以减小信号反射但是会造成信噪比下降。此外由于不同的内存模组对终结电阻的要求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主板对内存模组也比较"挑剔"。   DDR II内建了终结电阻器,在DRAM颗粒工作时把终结电阻器关掉,而对于不工作的DRAM颗粒则打开终结电阻,减少信号的反射。ODT至少为DDR II带来了两个好处,一个是去掉了主板上的终结电阻器使主板的成本降低,也使PCB板的设计更加容易。第二个好处是终结电阻器可以和内存颗粒的"特性"相符,使DRAM处于最佳状态。

  Post CAS,它是为了提高DDR II内存的利用效率而设定的。在Post CAS操作中,CAS信号(读写/命令)能够被插到RAS信号后面的一个时钟周期,CAS命令可以在附加延迟(Additive Latency)后面保持有效。原来的tRCD(RAS到CAS和延迟)被AL(Additive Latency)所取代,AL可以在0,1,2,3,4中进行设置。从上图的时序可以看出,Post CAS和Additive Latency的好处。由于CAS信号放在了RAS信号后面一个时钟周期,因此ACT和CAS信号永远也不会产生碰撞冲突。   在上图正常的操作中,此时的各项内存参数为:tRRD=2,tRCD=4,CL=4,AL=0,BL=4(BL就是突发数据长度,Burst Length)。我们看到tRRD(RAS到RAS的延迟)为两个时钟周期,tRCD(RAS到CAS的延迟)是四个时钟周期,因此在第四个时钟周期上面ACT(段激活)和CAS信号产生了碰撞,ACT向后移动一个时钟周期,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后面的数据传输中间出现了一个时钟周期的BUBBLE   再来看看Post CAS的操作,此时的各项内存参数是:tRRD=2,tRCD=4,CL=4,AL=3,BL=4。RAS被设在ACT信号后的一个时钟周期上,因此CAS和ACT不会产生冲突,tRCD被AL所取代(实际上大家可以想象到tRCD并没有减小,只是在概念上的转变,CAS向后一个时钟周期,但是AL要比tRCD短,通过调整可以取消信号命令的碰撞),在附加延迟过程中DRAM保持读命令。由于这种设计,ACT和CAS不会再有碰撞,内存读取时序中也没有BUBBLE出现。 使用Post CAS加Additive Latency会带来三个好处: 1、可以很容易的取消掉命令总线上的Collision(碰撞)现象 2、提高了命令和数据总线的效率 3、没有了Bubble,可以提高实际的内存带宽

  在以上三项新特性的保证下,DDR2提供了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为未来的发展铺好了道路。预计在从BTX构架的I915系列开始,DDR2将在2005年迅速普及。


[1] [2]  

(出处:http://www.sheup.com)


 [1] [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