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点DIY经历的朋友都会知道,网上报价总会比电脑市场的实际价格高出一些,至于高了多少呢,这正是许多初级DIYer的难题,也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首先我们说说差价存在的几个原因:第一,市场变化得太快,报价系统的信息跟不上。例如CPU、内存和硬盘几乎一天一个价,一些几天才更新一次的网页,怎么可能保持报价的准确呢?还有,厂家商家突然举办的促销、降价活动,更使网络难以及时传递的信息。
第二,报价由几个零售商提供,由于货源渠道的不同,销售方式和售后服外的差异,几个零售商之间的价格也不尽相同,所以报价也只能折中。
第三,如《资本论》上所说,在一定程度上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商人)的本质,如果每次都报出最低价,那么他们的售价也只能与报价相同,商家就只能得到最少利润,同时也无法用“比公开价更低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了。哪怕是明码实价的几个超级市场,这些经济规律也必然存在。
知道差价存在的必然性后,下面笔者分别说说几类常用硬件的具体价格差:
第一类,CPU、内存、硬盘。这些配件价格非常敏感,同时也是最透明的,许多网站都能每天向消费者提供报价,例如我们it168的“早报晚报”栏目就能一天两次地及时向大家报道这三大配件的走向。这些配件的报价与市场差价一般很少(尤其是散装货),就那么五元、十元左右,部分高端的产品可能会相差1%——5%。而最近的“白版2500+”是特例,因为已经证实了它极有假货的嫌疑,网站报价系统一般不会向大家推荐假货,所以报了正品的价格,自然就与市场上的“白版”价格相差甚远了(高达百元)。
第二类,机箱、电源、音箱。谁都知道这些东西是装机店的利润最大处,网上报价300元的名牌电源很可能一半的价格就可以买到了。因此笔者建议大家买这些东西时货比三家,大胆砍价,当竞争在商家面前时,底价自然慢慢显露。
第三类,面临淘汰的主板、显卡等。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朋友会选择一些非主流的,面临淘汰的产品,例如KM266,845D,镭9000,甚至815EP等等,这些产品虽然停产,但部分牌子仍有存货。由于关注的人少,报价可能很久没有更新,因此报价与市场差价也可能上百元,例如一款报价为480元的845D主板,通常3**元商家就会出手了;一款报价530元的KT400,你或者只须4**元,甚至3**元就可以买到了。
第四类,极端豪华的主板,好像大厂的875PE,含有1394、光纤输出、SATA、红外线等等豪华功能的nForce2 Ultra 400,这类主板价格在千元以上,但是你很可能低于报价一百多元,甚至低两三百元都可以买到了。原因显而易见,这类产品的量少价高,卖一片好比人家卖两三片,而且买的都是不怎么在乎价格的人,商家当然会企图维持主流主板两三倍的利润,甚至更多啦。
第五类,二三线非主流小牌子的产品。这些产品无论是在用料,采购成本,设计成本,宣传费用,售后服外等等方面都与一二线的大品牌有差距,他们生存的唯一法宝就是价格,因此这些产品虽然报价与部分一二线的同类产品相当,但是,交易时商家往往会用低于公开报价一大截的零售价来吸引你购买。再次提醒大家,这些产品让你购买的理由是低价,因此大家可以想象这些二三线非主流小牌子的产品报价与市场零售价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第六类,促销产品,包括板卡、光储存设备、外设等等。这些产品促销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生产厂商提出的,也有的是零售商举办的,多点留意IT网站会发现很多这种低价产品的新闻,也有的是在电脑市场门前的促销。对于这类产品,商家多是抱着薄利多销或者为打响牌子的心态,价格已经很低了,所以促销新闻的报价与当时的市场售价相差非常小。但是面对这些产品,消费者们要分清是真正的促销,还是商家的吹嘘,大家与之前的报价比一比,看看降价的幅度就知道了。
最后提醒大家,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不是鼓励大家不顾一切地买所谓的最低价产品,也不是鼓动大家榨干商家的汁,引用一位网友的话:“对价格过于敏感是一种悲哀。”作为精明消费者的您,应该看透价格,更应该看到价格以外的东西,往往售后服务与产品质量并不是区区几十块可以换回来的。此外,在电脑城做生意的并不全是JS,考虑到高昂的租金、管理费和成本,留一定的利润空间给这些合法商人也是消费者的一种美德。
(出处:http://www.she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