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 正在让互联网逐渐找回Internet的真正含义:平等、交互,去中心化。你不
应该只是互联网的读者,你也应该是互联网的作者;
你不该只是在互联网上冲浪,你本身就是波浪制造者。Web 2.0 之于Web 1.0 ,如同分布式计
算之于集中式计算,网格之于大型主机。
WEB2.0概念诠释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 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 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 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 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 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 ”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 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 总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 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 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应用: 1、 Blog(from wiki) 历史: Blog一词本起源于 weblog,意思是网上日志。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编辑Jesse J. Garrett (http://www.jjg.net),将一些类似blog的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 Cameron 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blog的URL给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网络社区 俨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 (http://www.eatonweb.com)成立一个weblog 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http://www.peterme.com)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但是,blog 真正开始快 速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6月,当时Pitas开始提供免费的weblog服务,紧接着8月,Pyra lab推出 了现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说明,以及能通过FTP直接将blog发表在个人网 站上的功能,这带给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经有了很多Blog托管服务商(BSP),业内人士对其盈利 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Blog的特点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 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响/留言/评论 (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也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一个blog亦可被视 为一个档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与传统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写作者(blogger),既 是这份档案的创作人(creator),也是其档案管理人(archivist)。 Blog大量采用了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术,所有的RSS文 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作者最 近的更新。对Blog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对知识管理和创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态和途径。对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blog写作既接续了汉语 笔记文学的优秀传统,更充分鼓励了个人表达。从交往形态考察,网志空间(blogosphere)设定了积 极的读者、作者、编者互动转换关系,“言者互重,阅者相惜 ”。 2、 Tag (from blogbus) 什么是Tag? Tag(标签)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 方式,您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Tag(标签),然后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 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与Technorati的合作 ,把您的Tag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 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 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可以让您看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 更大的Blog空间,一个热点实时播报的新闻台。Tag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网络新体验…… 当然,您也可以简单地把一个Tag(标签)理解为一个日志分类,但是Tag和分类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首先,分类是您在写日志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写完日志之后再添加的; 其次,您 可以同时为一篇日志贴上好几个Tag(标签),方便自己随时查找,而原先一篇日志只能有一个分类; 再次,当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Tag之后,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经常写的是哪些话题; 最后,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样的Tag(标签),进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 Blogger。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您写了一篇到西湖旅游的日志,原来您都是把这一类的 日志放到自己的“驴行天下”分类下,但是有了Tag之后,您可以给这篇日志同时加上“旅游”、“杭 州”、“西湖”、“驴行天下”等几个Tag,当浏览者点击其中任何一个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这篇日 志。同时您自己也可以通过点击这几个Tag,看看究竟有谁最近也去了杭州旅游,或许你们还可以交流 一下旅游心得,成为下一次出游的伙伴呢! 3、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 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SNS网站,就是 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站,帮你运营朋友圈的朋友。 4、 RSS(from wiki)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 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整合)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但其实这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 种Syndication的技术。 目前RSS规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 版和1.0版完全不同,风格不同,制定标准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脉相承。1.0版更靠拢XML标准 。 RSS目前广泛用于blog、wiki和网上新闻频道,世界多数知名新闻社网站都提供RSS订 阅支持。 更多内容请看互联网技术 三机互联与共享专题专题,或 5、 Wiki(from wiki) Wiki一詞源自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點快點」之意。在這裡Wiki指的是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係支持 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有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一種 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而且這種創建、更 改、及發佈的代價遠比HTML文本小;與此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 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了簡單的交 流工具。與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優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 群內共用某個領域的知識。 Wiki起源 1995年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wiki系統-WikiWikiWeb,並用它建立了波 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沃德•坎寧安創造了 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且實現了支持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這個系統是最早的Wiki系統。從1996年至 2000年間,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圍繞著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不斷發展出一些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 ,從而使Wiki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同時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體系統 。 Wiki的歷史不長,無論是Wiki概念本身,還是相關軟體系統的特性,都還在熱烈的討 論中;所以怎樣的一個站點才能稱得上是一個Wiki系統還是有爭議的。與Wiki相關新近出現的技術還有 blog,它們都降低了超文本寫作和發佈的難度。這兩者都是同內容管理系統密切相關的。 Wiki的特點 使用方便 維護快捷:快速創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頁面(這也是為什 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簡單:用簡單的格式標記來取代 HTML 的複雜格式標記 。(類似所見即所得的風格) 鏈接方便:通過簡單標記,直接以關鍵字名來建立鏈接(頁面 、外部連接、圖像等)。 命名平易:關鍵字名就是頁面名稱,並且被置於一個單層、平直的 名空間中。 可增長 可增長:頁面的鏈接目標可以尚未存在,通過點擊鏈接,我 們可以創建這些頁面,從而使系統得以增長。 修訂歷史:記錄頁面的修訂歷史,頁面的各個 版本都可以被獲取。 開放性 開放的:社群內的成員可以任意創建、修改、或刪除頁 面。 可觀察:系統內頁面的變動可以被來訪者清楚觀察得到。 由於Wiki的自組織, 可增長以及可觀察的特點,使Wiki本身也成為一個網路研究的對象。對Wiki的研究也許能夠讓人們對網 路的認識更加深入 更多内容请看互联网技术 三机互联与共享专题专题,或 理论和技术: 1、 六度关系理论 目前流 行的“六度分隔”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这个 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成为人际关系 世界中无可否认而又令人震惊的特征,许多社会学上的深入研究也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这一特征 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 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瓦茨教授领导的EMAIL试验也 再次证明了这一人际关系世界中惊人的规律。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六十亿人怎么可能真的构成如此紧 密的相互关联呢?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2、 Xml 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标记是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 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义这些标记,既可以选择国际通用的标记语言,比如HTML,也可 以使用象XML这样由相关人士自由决定的标记语言,这就是语言的可扩展性。XML是从SGML中简化修改出 来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3、 AJAX Ajax并不是一种技术。 它实际上是几种已经在各自领域大行其道技术的强强结合。Ajax混合了: * 基于XHTML/Css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实现动态显示与交互 * 通过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及处理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术 直观一点的说Ajax能够实现不刷新浏览器窗口 (当然更不用安装额外的插件)而满足用户的操作,现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网站,很多是用这项技术 实现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 等。2SIMPLE的Co-mment系统虽然没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经暗合容Ajax,实现了不刷新网页提供 动态内给用户。 现有的产品: Wiki百科、Wallop 、yahoo360 、openbc 、 cyworld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齐集、 friendster 、 linkin 、UU通 、 优友 、 天际网 、爱米网 、linkist 、新浪点点通、Skype、亿友、cyworld
更多内容请看互联网技术 三机互联与共享专题专题,或 现在说说web2.0的具体应用。
[1] [2] [3] [4] [5] [6]
历史很重要。对一个技术的学习也应当从历史出发,通过其在时间形成历史的流变,得以知晓
现状,甚至能够预知未来。
那Web 1.0是什么呢?
他们说,记得静态HTML的WWW时代么?
(那个时代的WWW应用、人们的Web体验、对社会的影响如何?)
那么动态HTML和静态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对了,他们是真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响上,与1.0相比,扩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Web服务端的程序,应用户的请求,取出数据,加上事先设 计的模板,动态的生成Html代码,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那里。
他是1.0系列,应为用户在浏览器中所见和Web 1.0一样,它有0.5的升级,因为数据不是事先制 作并发布,而是动态生成,和用户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在加0.5,到Web 2.0,变化是在哪里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变的,会继续朝着什么方向改变互联网和社会呢?)
更新:关于各个版本的差别,看看亚马逊的例子 。
事情没有那么幸运,Web 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 术和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所以,我们无法说,Web 2.0是什么,但是可以说,那些是Web 2.0。
WikiPedia的Web 2.0条目下列出了这些条件:
* CSS 和语义相关的 XHTML 标记* AJAX 技术*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简洁而有意义的 URLs* 支持发布为 weblog*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
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 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 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 完全基于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以上内容引用自英文版维基百科)
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过,对于其中谈到的几个要素,大家还是公认的。
- 基于RSS/ATOM/RDF/FOAF等XML数据的同步、聚合和迁移。
数据不再和页面和网站混粘在一起,它独立了,它跟着用户走。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征。这 也是为什么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在网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独立的一则则的网志。
独立,然后有物理表现。现在,就能让他们活跃起来。透过对XML数据的处理,这些内容能被自 由的组合,被各种应用程序,不论是Web程序还是桌面程序等呈现和处理。
(更新:参看商业周刊的All Your Info in One Place)
当然,最重要的是背后的人。
- 社会性因素。
内容跟着人走,内容又能够被用户自由的组合,也就是说,用户能够自由的借助内容媒介,创 建起一个个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
此外还有标签以及建立在开放标签系统之上的Folksonomy。
- 第三个公认的因素是开放API,这个技术性稍强些,得另花时间研习,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 flickr、google map等。
(Web 2.0是个大筐,装了好多东西)
从Web应用的产品/服务生产者角度来说,该如何创建Web 2.0的产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么几点,一个是微内容(这里有定义),一个 是用户个体。除了这两个最基本的之外,还可以考虑社群内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内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网志,评论, 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 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数量、重要性,还有我们对它的依赖,并不亚于那些道貌岸然、西 装革履的正统文章、论文、书籍。
对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是互联网所开创的平等、***、自由风气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联网 相关技术消减信息管理成本之后的一个成果。
我们每天都生产众多的微内容,也消费着同样多的微内容。对于Web 2.0来说,如何帮助用户管 理、维护、存储、分享、转移微内容,就成了关键。
用户个体。对于Web 1.0的典型产品/服务来说,用户没有具体的面貌、个性,它只是一个模糊 的群体的代名词而已。但是对于Web2.0的产品和服务来说,用户是个实实在在的人。Web 2.0所服务的 ,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如同幽灵般的概念。并且,这个人的具体性,会因为服务本身而不断地充实 起来。
如何为这个具体的个体服务,是Web 2.0设计的起点。
因此,一类可以被称作Web 2.0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
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这是表。
里呢,恐怕就设计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内容的XML表现;微内容 的聚合;微内容的迁移;社会性关系的维护;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其质,是否就是开源、参与、个人价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许多方面起头并进又相互牵连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到来。因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 看法。那么,对于Web开发人员来说,Web2.0意味着什么呢?
他们说Web2.0阶段,Web是一个平台,或者说,Web正在变得可编程,可以执行的Web应用。野心 家们设想这个它的终极目标是Web OS。
Web 1.0时候,Web只是一个针对人的阅读的发布平台,Web由一个个的超文本链接而成。现在的 趋势发生了变化,Web不仅仅是Html文档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场所。
[1] [2] [3] [4] [5] [6]
Web 2.0 Conference网站的横幅
引用Jeff Bezos的话说“Web 1.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for people,web 2.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better for computers”。
具体来讲,他们说Web成为一个开发环境,借助Web服务提供的编程接口,网站成了软件构件。
这些,就是Web Service的目标吧,信息孤岛通过这些Web Service的对话, 能够被自由构建成适合不同应用的建筑来。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编程接口衍生出 的各种应用。
为什么要开放APIs,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业方面的技术策略。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是 什么呢?
这种交互不仅体现在不同的网站服务之间,同时还体现在用户和Web之间在浏览器上的交互。这 也是为什么在美味书签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关的一个原因。
在Web页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这恐怕也 是Web可编程的一个方面,Web页面不再是标记和内容混合那样的简单,它就是一个可以编程的地方(是 这样理解吧?)
有人反对说,AJAX的使用对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 1.0的站长才关心这个事情吧,在Web 2.0时候,站长应该关心的是用户参与的便利、用户的自由度,至于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 不着操心,Google不是已经顺应这个趋势,让大家主动提交了么?
可编程的第三个方面,是否在于Web应用和桌面应用之间的无缝连接趋势的 出现?类似这里说的“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 等内容发展”
自己不是专业开发人员,对Web OS的学习就点到为止,下次换个方向,否则我非头大不可 。
cathayan和说Web 2.0其实思路很古老,就是internet 1.0的回归。
Live21那里提到“关于概念的炒做应该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了”。
提到概念炒作,我还真见到过,今天在一篇报道中看到作为WEB 2.0的BSP的字眼,好笑得很。
不过,我真想说明,在目前中文Blog空间内能查阅到的学习、探讨Web 2.0的资料都不是炒作, 因为包括我在内,大家都没有任何商业背景(注意,新闻报道中的那些Web 2.0除外)。
[Web 2.0是个历史学的概念,而非是个技术性的概念,它是对Web发展历史断代 的成果。对这个概念的梳理,能帮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联网正在发生的技术与文化。] 更多内容请看互联网技术 三机互联与共享专题专题,或
中文网志圈谈论的Web 2.0内容摘要:
- “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一个是, web应用的数据格式开始逐渐出现了交换“标准”...这些标准... 更加容易被机器自动化处理...能帮助人更好地过滤和定制化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务将以web service 的形式来提供,...这使得web 服务可以被互相集成, 从而诞生更多新的服务...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 。过去web更多注重在信息提供, 而现在的越来越多的应用更加关注人,也就是所谓“社会性”。此外 web的可用性改进正在被越来越重视...”[老冒:朝web 2.0泼点冷水]
- “RSS逐渐成为在线内容提供服务的标准发行平台。Blog以及user-generated内容的兴起。My 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务。同时提出了值得密切关注的一些发展中领域,其中包括搜索技术,个性化 ,User-Generated内容(包括 blog,评论,图像和声音),音乐,短视频和Accessibility(易访问性 )”[Owen:Mary Meeker新作 - 关于Digital World的发展报告的摘 取]
- “我们谈论的Web2.0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可读写的网络,这种可读写的网络表现于用户是一种双通 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说网页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传统的“Push”模式演变成双向交流的“Two- Way 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对于Web服务的开发者来说,Web2.0带来的理念是服务的亲和力,可操 作性,用户体验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体验可读写的Web服务 ]
- “web 2.0是一种可以被分发的信息概述,web文档被格式化成了web数据。我们不会再看到不同旧 地信息,现在我们所注意到是一种聚合、再混合内容的工具。”[songzhen:也 说Web 2.0的翻译]
- “从这些应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于传统的HTML,同样的功能实现将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稳定,数 据的再生产和交换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这个标准最终要的贡献就是使得互联网的大部分网站变得 可编程:类似的例子还有Blog中的:TrackBack Ping等机制,这些机制都是依赖XML/RPC实现的。当初 为LUCene设计一个RSS/XML的接口也是为了这个初衷,它使得全文检索服务可以轻松的嵌入到各种应用 中,通过关键词将各种内容之间实现更丰富的关联(Well Referenced)。”[车东:]
[1] [2] [3] [4] [5] [6]
-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来说,更好的聚合应该基于个人知识管理和人际关系
管理)很显然应该成为新一代或者说web2.0架构的核心之一。还有,你会重新发现,恰好是分散带动了
聚合,聚合促进了分散,通过聚合的思维,互联网的网络状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密集,web2.0就变得越来
越有趣味,它将web1.0时代的硕大节点即门户网站不断消解,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自然网络图谱
。”[Horse:rss,聚合的无数可能]
- “新的web2.0网站都依赖于用户参与、用户主导、用户建设”。[Horse:]
- Keso:Web 1.0与Web 2.0的区别
-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门户,成为一个新的中心,但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门户是只读 的,它带有某种锁定的性质。你可以离开门户,但你无法带走门户的内容。Bloglines则完全不同,你 觉得它好用,就会继续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欢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导出你的OPML,到另一个 RSS 订阅网站,或者干脆用客户端软件浏览同样的内容。所以,像Bloglines这样的网站,是可写的,你可 以导入,也可以导出。就像你对信息拥有选择权,对服务提供商也同样拥有选择权,没有人可以锁定你 ,主动权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说信息选择权]
-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 2.0服务,通过开放API获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 ,并借助外部的力量,让用户获得了更好的体验。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开放API的潮流中,Google、 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索今年3月才开放API,很快就产生了大量的创造,大大扩充了 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开放API]
- “归纳:web1.0天天谈门户,web2.0谈个人化;web1.0谈内容,web2.0谈应用;web1.0商业模式 ,web2.0谈服务;web1.0谈密闭、大而全,web2.0大家谈开放、谈联合;web1.0网站中心化,web2.0谈 个人中心化;web1.0一对一,web2.0谈社会性网络;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 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么呢。。。”[van_wuchanghua:发现了N.HOOLYWOOD, 我还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干什么]
- “我认为Web2.0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性: 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 社会化的 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 便捷化的体验方式. 高密度的媒体方式.”[飞戈:]
- “用RAILS写的网站带有典型的读写网络的特征:RAILS创建的三个架构中的ACTIVE RECORD这个模 块中,如果你读读它最重要的基类 ActiveRecord::Base,你会发现有CREAT,EDIT,SAVE,DESTROY这些方 法已经天然包含在内了,这让实现一个数据库的CRUDS行为变得如此简单。由于这些类的方法直接和网 页的名称映射到一起,这使得网页本身就像一个可以编缉的数据库的数据项。”[Blogdriver:]
- “Greasemonkey一定名列前茅。这个通过User Script就能修改任何网页输出效果的插件极大的提 高了用户阅读的自主性,一推出就引起了轰动,同时也引来了不少争议。”[Webleon:]
-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 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 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 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 ” 更多内容请看互联网技术 三机互联与共享专题专题,或 Blog:个人媒体崛起
在Web 2.0 的世界中,Blog(中文翻译作“网志”、“博客”)绝对是个“招牌菜”,它已获 得了广泛的知名度。
“911 事件”是Blo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阶段。人们发现,恐怖事件现场当事人建立的Blog才是 最可能给出第一手和最真实信息的人。一个重要的博客类战争Blog(WarBlog )因此繁荣起来。“对 911 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Blog中”一位Blog作者写道。
在中文世界,让“博客”一举成名的人当属“木子美”,她对个人隐私毫不避讳的曝光,完全 颠覆了中国人的伦理传统。网民们蜂拥而至“木子美”的Blog,“木子美”私生活曝光的同时,Blog也 走进大众传播领域。
Blog并不是一个充满技术含量的概念,为了便于理解,你甚至可以把它看作以时间为顺序更新 的个人主页。Blog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让世人认识到,写作并不是媒体的专利,新闻也不是记者的特权 。再眼疾手快的记者也不如在现场的人更了解事实。目击者的Blog比新闻记者拥有更高的权威和更接近 事实的判断。
在亚洲,韩国人Oh Yeon Ho创立的Blog网站已经成为韩国重要的媒体力量,通过发动全社会的 力量,无论是韩国总统卢武铉遭弹劾事件,还是韩国人金善逸在伊拉克遭到绑架并被杀害事件,都走在 了韩国各大媒体的前列。这个网站的一条新闻上竟然有85000 条评论,远超过其他媒体互动水平。
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总结说,Blog本身代表着“新闻媒体3.0 ”。1 . 0 是指传统 媒体或说旧媒体(O l d Media ,如“晚报、CCTV”),2.0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 ,如新浪、雅虎)或者叫跨媒体,3.0 就是以Blog为代表的(We Media)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
Blog发展到现在,内容已并不仅局限于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都是可选项,而音频B l o g 就有一个自己的名字——Podcast (国内有翻译为“播客”)。Blog搭起从互联网阅读时代到写录时代 的桥梁。
[1] [2] [3] [4] [5] [6]
模糊编辑和读者的角色
在Blog完成了对Web2.0的启蒙教育之后,一系列在其框架下的理念纷至沓来,其中较有代表性 的是: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SocialBookmark(社会化书签)等等。
Wiki是Web 2.0 体系下的又一个概念。Wiki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由网友自发维护的网络大百科全 书,这个大百科全书由网友自发编辑并修改内容,每个人既可以是某个词条的读者,又可以是这个词条 的编撰者,读者和编辑的界限在Wiki中被模糊了。首个Wiki网站的创建者WardCunningham说:“我创建 第一个Wiki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种环境,我们能够交流彼此的经验。”社会化书签则是与Wiki很相似的 概念,它可以让网民互相共享自己的收藏夹,交换资源。
独立的Blog并不具备商业网站的推广能力,这一个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节点如何完成互通与 共享?在Web 2.0 体系下,Tag (标签),RSS (聚合服务)和六度分隔理论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
Tag 直译为标签,它可以让你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Blog文字、图片、音频等)创建多个用作 解释的关键字。比如一副雪景的图片就可以定义“雪花”、“冬天”、“北极”“风景照片”这几个 Tag.雅虎刚刚收购的图片共享网站Flickr就对此提供支持。Tag 类似于传统媒体的“栏目”,它的相对 优势则在于创作者不会因媒体栏目的有限性而无法给作品归类。
RSS 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互动方式,一般翻译为聚合服务,它仿佛就是为Blog而生的技术,借 助RSS ,网民可以自由订阅指定Blog(绝大多数的Blog都支持RSS ),也就是说读者可以自定义自己喜 欢的内容,而不是象Web 1.0 那样由网络编辑选出读者阅读的内容。
颠覆媒体中心理念
雅虎首席运营官丹尼尔。罗森格告诉记者,“(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倒不敢说,但RSS 重新定 义了信息分享的方法,颠覆了未来信息社会必须有一个核心的理念,虽然RSS 眼下并不会为网络广告带 来什么帮助,但是却能让所有人更好地分享信息。”
传统媒体也希望借此把自己的内容互动起来。数字音频出版商Audible 正计划发行纽约时报、 华尔街日报和其他一些期刊的Podcast ,通过RSS 网络标准进行发行,用户可以下载到mp3 播放器中收 听。
曾经有人提出疑问,Web 2.0 的互动与传统BBS 有何不同?一名叫罗皓菱的Blog作者解释了 Blog与BBS 的区别:Blog是集原创文章、链接评价、链接、网友跟进于一体的,比起BBS 那种口无遮拦 、随心所欲、良莠不齐的情绪化发言,博客制作的日志更加审慎、仔细和周详,其单个文本的丰富性、 讨论脉络的清晰度、论题的拓展空间都超过了BBS 的网友发言帖子。
Ward Cunningham 也谈到过Wiki与BBS 的差别,他认为BBS 没有上下文的概念,讨论经常无法 持久地进行。讨论组反复围绕着同一个话题,但是人们经常忘了以前说过什么。
更多内容请看互联网技术 三机互联与共享专题专题,或 Web 2.0 探索盈利模式一个新的互动模式,必然伴随着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但是因为与Web 1.0 巨大的差异,Web 2.0 在商业模式上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2003年2 月, Google并购了全球最大的博客托管服务网站Blogger.com 母公司Pyra实验室。Pyra当时成立仅3 年半, 博客注册用户已达数百万、人气极旺,但由于缺乏收入,三个创始人中的两个被迫离开公司,如果不是 Trellix 公司的CTO Bricklin(也是一个著名博客)出手相助,Pyra早已破产。
不过外界普遍认为,找到Web 2.0 的商业模式应该只是迟早的事情。雅虎、微软这些传统互联 网巨头则并不太在意Web 2.0 当前的商业价值,他们更希望赶快抢占这一阵地。雅虎刚刚推出的Yahoo 360 服务,就是一个包含了图片上传、Blog、IM(即时通讯)所有功能在内的个人Web 2.0 平台。微软 也发布了与之类似的MSN Space.微软非常看好Blog,它甚至雇佣一个Blog团队来为其MSN 门户网站制作 原创内容。
在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Web 2.0 商业公司是Blog服务托管商(BSP ),其中总部位于杭州的 中国博客网目前注册用户超过200 万,并以每月8 到10万的速度增长。该公司董事长胡之光认为,当用 户数足够多的时候,博客就能够通过广告和无线增值来实现盈利。另外一家BSP博客中国负责人方兴东 透露,未来的盈利将来自三个方面:广告收入、无线增值服务和向博客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和应用程序收 取的服务费。但是到目前为止,上述两家都还没有实现盈利。
不过对一般的企业而言,Web 2.0 的好处则是立竿见影。在企业内部实施Blog和Wiki,可以让 知识轻松共享,一个新员工可以通过内部Wiki熟悉工作技能,了解企业文化。
Blog作者Keso这样说:“Web 1.0 提下的HTML、JavaScript等本身是一种语言,它按照某种约 定的协议(比如TCP/ IP )进行对话,但这只是机器与机器的对话,人顶多是让这场对话存在而已,并 未直接参与进来。而Web 2.0 让人参与到对话中,互联网一下子就变得生动了起来。Web 2.0 无疑是一 场革命。“
[1] [2] [3] [4] [5] [6]
不管Web 2.0 是不是革命,一场以“交互”为核心的互联网创新浪潮已确定无疑的到来。每个
人都要在这次互联网“人民运动”中寻找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Web 2.0 重要名词解释
Blog: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且不断更新。Blog之 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反向引用(TrackBack )和留言/ 评论(Comment )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作者 (Blogger ),既是这个Blog的创作人,也是其档案管理人。
TrackBack:是一种Blog应用工具,它可以让Blogger 知道有哪些人看到自 己的文章后撰写了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功能实现了网站之间的互相通告;因此它也可以看作一种提醒 功能。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 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读者可以通过 RSS 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最近的更新。
Wiki: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 )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 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 i k i 系统——WikiWikiWeb (http://c2.com/cgi/wiki),并用它建立了波 特兰模式知识库,在建立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 服务系统。
Social Bookmark:社会化书签,它可以让你把喜爱的网站随时加入自己的 网络书签中;你可以用多个关键词(Tag )而不是分类来标示和整理你的书签,并与其他人共享。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 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 (1933~1984)创立。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 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论的数学解释是 :如果每个人平均认识260 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 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倍。
(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来自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
小资料
SNS 以及六度分隔理论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简称SNS ,社会化网络软件)是Web 2.0 体系下的一个技术应 用架构。SNS 基于六度分隔理论运作,这个理论的通俗解释是:“在人脉网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 的朋友,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可以达到目的。”
我们举个例子更好地介绍六度分隔理论。一位叫做“FLYPI ”的网友用歌手孙燕姿做起了实验 ,如何才能与这个“亚洲小天后”建立联系呢?他认为以下的链条可能行之有效:“我→初中同学Eric → Eric 在南洋理工大学念书的表哥Michael → Michael的教授,也就是孙燕姿的父亲→孙燕姿。”
放在Web 2.0 的背景下,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Blog、自己维护的Wiki、社会化书签或者 Podcast.用户通过Tag 、RSS 或者IM、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 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就是社会化网络(SNS )。”
Google推出1GB 免费信箱也是一个SNS 应用,通过网友之间的互相邀请,Gmail 在很短的时间 内就获得了巨大的用户群。
SNS 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它的商业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以上内容是根据互联网上类似信息整理出来,未能进行一一致谢!
当然作为我本人,我认为web2.0的核心是SNS,在将来很可能是虚拟的3D网络化的SNS。具体我 将陆续阐述。
更多内容请看互联网技术 三机互联与共享专题专题,或(出处:http://www.sheup.com)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 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 (1933~1984)创立。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 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论的数学解释是 :如果每个人平均认识260 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 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倍。
(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来自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
小资料
SNS 以及六度分隔理论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简称SNS ,社会化网络软件)是Web 2.0 体系下的一个技术应 用架构。SNS 基于六度分隔理论运作,这个理论的通俗解释是:“在人脉网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 的朋友,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可以达到目的。”
我们举个例子更好地介绍六度分隔理论。一位叫做“FLYPI ”的网友用歌手孙燕姿做起了实验 ,如何才能与这个“亚洲小天后”建立联系呢?他认为以下的链条可能行之有效:“我→初中同学Eric → Eric 在南洋理工大学念书的表哥Michael → Michael的教授,也就是孙燕姿的父亲→孙燕姿。”
放在Web 2.0 的背景下,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Blog、自己维护的Wiki、社会化书签或者 Podcast.用户通过Tag 、RSS 或者IM、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 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就是社会化网络(SNS )。”
Google推出1GB 免费信箱也是一个SNS 应用,通过网友之间的互相邀请,Gmail 在很短的时间 内就获得了巨大的用户群。
SNS 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它的商业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以上内容是根据互联网上类似信息整理出来,未能进行一一致谢!
当然作为我本人,我认为web2.0的核心是SNS,在将来很可能是虚拟的3D网络化的SNS。具体我 将陆续阐述。
更多内容请看互联网技术 三机互联与共享专题专题,或(出处:http://www.sheup.com)
Social Bookmark:社会化书签,它可以让你把喜爱的网站随时加入自己的 网络书签中;你可以用多个关键词(Tag )而不是分类来标示和整理你的书签,并与其他人共享。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 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 (1933~1984)创立。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 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论的数学解释是 :如果每个人平均认识260 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 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倍。
(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来自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
小资料
SNS 以及六度分隔理论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简称SNS ,社会化网络软件)是Web 2.0 体系下的一个技术应 用架构。SNS 基于六度分隔理论运作,这个理论的通俗解释是:“在人脉网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 的朋友,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可以达到目的。”
我们举个例子更好地介绍六度分隔理论。一位叫做“FLYPI ”的网友用歌手孙燕姿做起了实验 ,如何才能与这个“亚洲小天后”建立联系呢?他认为以下的链条可能行之有效:“我→初中同学Eric → Eric 在南洋理工大学念书的表哥Michael → Michael的教授,也就是孙燕姿的父亲→孙燕姿。”
放在Web 2.0 的背景下,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Blog、自己维护的Wiki、社会化书签或者 Podcast.用户通过Tag 、RSS 或者IM、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 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就是社会化网络(SNS )。”
Google推出1GB 免费信箱也是一个SNS 应用,通过网友之间的互相邀请,Gmail 在很短的时间 内就获得了巨大的用户群。
SNS 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它的商业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以上内容是根据互联网上类似信息整理出来,未能进行一一致谢!
当然作为我本人,我认为web2.0的核心是SNS,在将来很可能是虚拟的3D网络化的SNS。具体我 将陆续阐述。
更多内容请看互联网技术 三机互联与共享专题专题,或(出处:http://www.she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