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发烧经历,我发现目前大多数人对音箱的摆放极为不重视,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有些人把2.0的音箱随意放在显示器的两侧,或把音箱一字排开放在显示器的两侧,这种摆位方法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对电脑的各种配件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目的就是能达到自己理想的要求,精挑细选的高档声卡、高档音箱,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就能够得到理想的声音效果了,其实不然,
我们还要针对我们所选择的音箱进行合理的摆放,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也许很多人还不明白,位置的摆放对音箱的声音有这样大的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仔细地阅读完全文就会恍然大悟,并从中获得一些收获。
2.0音箱三角摆位法
一般来说,2.0结构的书架式多媒体音箱的合理摆放位置应当是以听音者为中心,与左右音箱成中心对称较为理想。简单来说就是听音者与音箱、音箱与音箱之间的距离基本上是相等的,构成的平面应当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只音箱的垂直平分线与人最好成45度的夹角,两音箱之间的距离应当在1.5至2米为宜。如果两只音箱的间距过近,人耳听到是只是扬声器直接的声场效果,没有听到经过墙壁及周围空间的反射的渲染效果,而且声场变窄,声音不免干涩、混杂。即便是经过了墙壁和空间的反射,由于你离声场过近,经过衍射的声音也被掩盖了,你是很难听到的。
过近的摆位最大的缺点就是由于高低音单元存在相位差,你听到的声音是不同步的,离得越近感觉也就越明显,解决的方法就是将两只音箱置于显示器稍后一些的地方,你可以把音箱离墙稍微近一些,大约距离墙面20~30厘米为佳,因为一般的2.0结构的木制音箱的倒相孔都是后置的,低音声波经过了墙壁的反射后声波产生叠加,同时它所发出声波的低频部分会更有效地带动周围的空气和喇叭一起振动,这样声波由于叠加的低音部分就会得到加强,使声音更加浑厚仓劲有力而富有感染力,所以音箱越贴近墙角放置,人所听到的低音效果越强。
一些音箱则必须要借助墙壁的帮助才会有较好的低音效果,位置放的离墙远了,低音便变得单薄、空洞。摆放倒相孔朝后的音箱时切忌后面紧靠着墙,因为那样,倒相孔中的声波不能完全放出,得到振动的只是墙的局部,所以声场的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还有一点是大家要特别注意的,音箱的侧面不要离墙太近,这样就会在声波产生的同时,由于侧面墙体的反射作用改变了声波的传播方向,到达人耳的声波强度也会不断地减弱。所以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在墙面上贴一些吸音的材料,这样可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以上是从平面的角度对2.0结构的音箱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然后我们从空间上讲述一下音箱的位置摆放,一般音箱的高低位置也对音质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把音箱放在地上和放在桌上得到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最好是将人耳和音箱的高音单元处于同一平面上或高音单元略微高于人的耳朵,这对于一般的木制音箱好象有些困难,但是你可以给两只音箱加上两个底座来抬高音箱的高度,但是这又存在一个共振的问题,如果你垫的东西太硬再加上电脑桌的不稳就肯定能够感觉到低频强烈时的共振声,破坏了音响效果,不妨你把底座用质地柔软的棉布或加上一些海绵包起来,共振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做一些小小的装饰也不会影响美观。
X.1音箱立体摆位
我们再来对X.1结构音箱的摆放问题进行更深的探讨。由于此类音箱的结构较2.0结构的音箱复杂些,所以它的摆放也复杂一些,一般来说2.1结构的音箱同上差不多只是多了个单独的低音单元,只要把低音音箱放在电脑桌下的地面上即可,如果音箱与地面有共振依照前法,如果倒相孔朝前可以让它面对着墙,但是音量调节就不是很方便了,其他的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4.1结构的音箱比2.1结构音箱除了前置还有两个环绕音箱,基本上来说,环绕喇叭是摆放在人的左右两侧,而且是以面对面的方式摆放,如果架设空间允许的话,最好是将这两个喇叭放在高于人坐姿时头部以上50厘米处,但是这就要你动手来自己制作两个高脚支架了,一般的4.1有源音箱是没有支架的,如果你不想做也可以到音响器材店或是二手音箱交易市场去淘金,但是价格也并不是很便宜。另外这两个喇叭与聆听者的距离最好是相同的,要能够找到有两面墙可以吊挂喇叭的空间,那么可将环绕喇叭以面对面或是朝向前方的方向,吊挂在聆听者后方两侧的墙上,高度仍旧维持前述的位置。
如果连后方都没有墙的时候,也可以直接放在聆听者的左右两侧后方地上,喇叭面向上,若是可以的话,将喇叭稍微垫高会比较好一些。若是采用5.1声道的音箱组的话,就还会多一个中央声道喇叭,而这个中央声道的喇叭便可以放在显示器的上方,有可能的话可以挂在显示器前的墙面上,但是要求前置喇叭与中央声道喇叭的高度尽可能相同,而且这三个喇叭的正面应在同一平面上,或是中央声道喇叭稍微后退,但其正面与前置两喇叭的正面呈平行的状态。
说了这么多关于音箱摆位的问题无非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花了钱却得不到最优秀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通过笔者的这篇文章有所收获。这也是不花一分钱“升级”音箱的最好方法,也许你会对音箱的摆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出处:http://www.sheup.com)